本报记者 任翀
剑拔弩张上海队迎来复仇战,成功报了一波旧账,波谲云诡。用这8个字形容近一周以来的开云体育官网共享单车市场,一点也不夸张。
在重庆悟空单车宣布倒闭的当口,摩拜单车宣布获得新一轮6亿美元融资,创下共享单车诞生以来的最高纪录;尚未公布新一轮融资动向的ofo紧接着表示,根据第三方机构调查,其市场占有率已远超摩拜;随后,摩拜最近几轮融资领投者腾讯CEO马化腾与ofo早期投资者金沙江创投CEO朱啸虎在朋友圈就“智能和非智能”互怼;再接着,ofo宣布与中国电信和华为共同研发的NB-IoT“物联网智能锁”正式应用到小黄车上,似乎是对马化腾质疑ofo“不智能”的直接回应……
在上海市场,用户们最直接的感受是“共享单车的问题是颜色不够用了”。继橙色的摩拜、黄色的ofo、蓝色的小鸣、绿色的优拜、享骑、百拜和酷骑、黄紫相间的永安行、白身红轮的共佰和赳赳、银身蓝轮的1步单车之后,又多了彩虹色的七彩单车。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建荣说,除了这些,一个名叫迪呗的品牌也开始投放,上海共享单车市场品牌超过12个、总量突破106万辆上海队迎来复仇战,成功报了一波旧账!
共享单车是个怎样的江湖上海队迎来复仇战,成功报了一波旧账?在“头部”企业针锋相对的竞争中,会将行业引向何方?为何在“尾部”企业发出“不要去追风口”的呐喊声中,仍会有这么多品牌蜂拥而至?
数量派和技术派,哪个胜算大
在共享单车的江湖中,最先入行的ofo和摩拜已位居行业顶部。
不过,正如朱啸虎与马化腾争论中所体现出来的,上海队迎来复仇战,成功报了一波旧账他们的发展路径并不一致,从车型就能看出:从校园起步、在早期收集改装师生车辆进行共享的ofo,主打高性价比车辆。直到现在,ofo的车辆仍旧来自不同供应商,规格不统一,造价相对较低,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智能锁。摩拜从投放第一辆车时,就强调“物联网”基因,所有的车辆都由摩拜自行设计并配备智能锁,造价远高于ofo。
在投放速度上,虽然摩拜率先进入城市,但ofo大有后来居上之势。朱啸虎早在2016年10月就提出,低造价的ofo更适合竞争:“摩拜布一辆车,ofo可以布10辆”。还有一个数字也显示了ofo的扩张速度:2016年10月,全国市场只有6万多辆ofo,仅仅过了8个月,ofo的全国投放量已超600万辆。
摩拜却坚持技术为先的发展方式。“不管竞争对手怎么做,我们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”——每一次记者与摩拜联合创始人兼CEO王晓峰谈论行业竞争时,他总是这么回答。在他看来,摩拜的诞生是为了推广“智能出行方案”。在一年多发展中,摩拜始终强调技术的力量,除了融资外,还引入诸多技术领域的合作伙伴,包括高通、中移动、沃达丰、爱立信等。就连这次融资6亿美元,大部分也将花在技术升级上,“携手全球领先的物联网合作伙伴,加速推动移动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实景应用;以及在人工智能、智能硬件等领域加速战略布局和技术创新,提高技术壁垒。”
如此可见,如果将ofo看作“数量派”,那么摩拜就是“技术派”。
市场监管,需要“江湖规矩”
不过,“数量派”和“技术派”真的非此即彼吗?或许,两家都不会承认,可从实际发展看,“数量派”和“技术派”一直在悄悄“学习借鉴”。
先看车型。ofo的轻便好骑被很多用户称道,摩拜就从第二代开始,走上“更轻”的设计道路,甚至为最新一款车起名“风清扬”。不过,摩拜的实心胎大大减少了维护成本,曾经选用充气胎的ofo,已经为新款车换上实心胎。
再看数量。根据ofo自述,目前小黄车的投放总量超过600万辆,进入全球120座城市;摩拜方面提供的数据是,投放总量超500万辆,进入全球逾100座城市。有知情人士透露,摩拜的二代车“mobike lite”和此前的一代车、之后的几代车相比,最不结实,原因之一是在“设计二代车时,正是ofo大举铺量的时候,摩拜用这款造价最低、产量最高的车与ofo争市场。”可见,主打技术的摩拜也没有放弃数量上的争夺。
还有技术。物联网智能锁是摩拜单车的标配,且一直在研究怎样实现更准确的定位、更可靠的电池续航方式。曾经认为智能锁不如机械锁好用且造价高的ofo,也开始换锁,正在经历机械锁、电子机械锁到最新NB-IoT“物联网智能锁”的更新。
此外,双方在运营上也有诸多“参考”:配备运维人员、与一线政府部门合作解决乱停放问题等。在陆家嘴附近一片写字楼外,记者看到,一条短短不过百米的人行道,一侧是“ofo 小黄车提醒您,此处不可停车哦”的指示牌,另一侧的牌子则带有摩拜标志“请勿停放此处”。
郭建荣觉得,这种现象并不意外。到目前为止,共享单车的用户忠诚度并不高。谁的车多、车好、费用低,都能直接影响用户选择。受这一需求驱动,共享单车品牌一方面会加大车辆投放,另一方面也在形成“复制优秀者”的共识。
来自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他律、自律要求,也迫使不同流派的共享单车在某些问题上做出共同选择。根据上海市交通委发布的《上海市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指导意见(试行)》(公开征求意见稿),共享单车必须有智能锁才能上路、必须有保险、必须对押金设专门账户且不得挪用等。由上海自行车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的团体标准《共享自行车服务规范》等也即将发布。这些都传递出一个信号,共享单车的江湖即将面对外部监管,也将迎来自己的“江湖规矩”。
没钱,重庆悟空单车倒闭了
钱,是共享单车江湖绕不开的话题。
没钱,就会倒闭。这是悟空单车创始人雷厚义面对的残酷现实。
从2017年1月7日投放车辆至2017年6月13日宣布退市,悟空单车没有获得过投资机构的投资,而是试图借助“城市合伙人”的模式解决融资问题。具体来说,就是通过招募个人和小商家以众筹的形式解决资金问题,每辆车标价1100元,个人和商家认购后可获得70%的运营收益。
但悟空单车的投放量不过1000多辆,规模效应不明显,整个行业又缺乏合适的盈利模式,“城市合伙人”模式推行并不顺利,只招募到几十万元资金。整个企业的运营基本靠雷厚义自掏腰包。
对这名90后创业者来说,“烧钱”能烧多久呢?雷厚义承认,在退出时,投放市场的车辆出现严重丢失、损坏等,累计损失约300万元。面对这次失败的创业过程,他反思:“小公司创业不要去追风口,风口追也追不上。最好切入一个小的细分领域进去,打一个山头得守住才行。”
有钱,不论你愿意或不愿意,会推着你往快速扩张的道路上走。这一点,同样由90后创办的ofo就是典型案例。
“我们并没有准备好,但我们进城市了。”ofo 创始人兼CEO戴威并不否认,2016年10月将ofo从校园市场拓展到城市时,ofo并没有充分准备好。但在10月初,他们刚刚获得1.3亿美元的C轮融资。几乎在同一时间,朱啸虎表达了“摩拜布一辆车,ofo可以布10辆”的态度,并表示共享单车之争将在90天内结束。
回顾成长故事,戴威和几个联合创始人都将接受朱啸虎1000万元的投资视作ofo发展的重要转折点。他们是刚从校园走出来的创业者,而朱啸虎这样成熟的投资人不仅意味着钱,更意味着经验。
投资人的态度,影响着年轻的团队。虽然承认“没有准备好就进城”,但戴威等几个创始人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,反而觉得太晚了。戴威说:“如果5月底就直接选择进入城市,那肯定不一样了。2016年最遗憾的事,就是进城市晚了。”另一名联合创始人薛鼎也曾公开表示过:“如果那个时间点进了城市,或许摩拜就没机会了。”
共享单车发展,不能只靠资本
快速扩张真的是好事吗?
表面看,借助资本的力量和本身的“高性价比”,ofo在布点上实现了对摩拜的后来居上。
可是,这促使其他品牌采取同样的战略攻城略地。于是,一场混战之后,大街小巷的共享单车多了,各种问题也浮出水面:押金和充值的车费能不能退、怎么退;城市有限的道路资源能否承载庞大的共享单车队伍;违法骑车、停车以及骑行出现的交通事故,怎么处理……几乎任何一个,都没有好的解决方案。
疯狂的共享单车企业,扩张的脚步已无法停止,因为任何一个停顿,就可能被市场淘汰。
但业内人士和旁观者都意识到,共享单车的发展,并不能只靠资本,甚至得质疑一下资本的真实目的。
某共享单车品牌中层领导王旭(化名)说:“外面很热闹,行业洗牌已悄悄开始。”该品牌在上海等多个城市都有车辆投放,在行业内属中等规模。他坦言自己公司的融资速度已经放慢,因为“大家都知道,行业的格局基本确定——摩拜和ofo占领市场,其余品牌只能在一些偏远小城市才有机会,成不了气候。”
在他看来,资本是很现实的,只会锦上添花,不会雪中送炭。他所在的企业已在谋求转型,希望变“增加投放车辆参与市场竞争”的模式为“向外输出车辆和管理技术”的模式:“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,又拿不到新的融资,只有死路一条。”
在与马化腾的互怼中,朱啸虎也已改变“90天定胜负”的判断,他认为,共享单车行业将先淘汰那些中小规模企业,然后才是两大巨头ofo和摩拜的战斗。至于结果,恐怕要“一年后再看”。
与朱啸虎这一表态连在一起的,是ofo推出NB-IoT物联网智能锁的消息。ofo还低调地将原本99元的押金提高到199元,表示将用在物联网布局上。业内人士解读,这意味着包括朱啸虎在内的投资人也发现,靠钱“烧”出来的规模,并不能取得竞争的最后胜利。
郭建荣则认为,用车押金是对企业和投资人的诱惑:“有的共享单车提出信用用车减免押金,但大部分仍收取押金。一辆车动辄几十元上百元的押金,只要用户多了,沉淀的押金就很可观。”政府部门对于押金和车费充值的强制性规范尚未出台,难挡共享单车品牌上演“圈钱”戏码。不过,“用户要小心了,面对那些提供免费用车的品牌,要想一想,他们靠什么赚钱?”
这个观点得到某私募基金公司行业研究员谷云的认可。他说,从盈利预期看,押金是很重要的部分:“如果一辆车服务六个人,每人缴纳100元押金,车辆成本100元,那么每增加一辆车,企业就能获得500元沉淀资金。投出去的钱,直接能收回来。”
谷云还分析说,即便有的共享单车创始人说“如果创业失败了,就当做公益”,但投资人是现实的,他们看中的不是公益,而是投资回报。
“共享单车是个不错的投资项目。去年以来,一级市场没有特别出挑的投资方向或项目,但投资有周期,投资人要把手里的钱花出去,一旦出现像共享单车这一看起来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都不错的项目,就会引来资本抱团追捧。”谷云分析说,即使一些小规模企业到目前为止仍能获得投资,也不算意外:“总有聪明的投资人和糊涂的投资人。想投摩拜、ofo的投资人太多,有些投资人找不到机会,就选了小品牌。就像很多人觉得共享充电宝、共享雨伞很可笑,可仍会有人投资。”
所谓“权威报告”,需仔细推敲
在共享单车的江湖,还有一个特色产品:各种“权威报告”和“好信息”。
“占有率”“投放量”“进入城市”“活跃度”“渗透度”“打开率”,这些都是ofo、摩拜等共享单车品牌喜欢挂在嘴上的名词。来自不同机构的所谓“权威报告”,成为共享单车品牌用来展示自我成绩的重要依据。
与此同时,是各种展示“中国原创”“中国智造”得到全球认可的“好信息”:ofo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、在全球范围内发起“一公里计划”; 摩拜单车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(WWF)颁发的“可持续城市交通特别奖”……最新消息是,戴威将代表ofo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,成为本次达沃斯最年轻的与会者。
除了这些带有荣誉性质的信息,相关企业还用海外布局来展示自身实力。ofo如此描述自己在2017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发展计划:“首批试运营期间将覆盖世博园区、世博村、世博酒店及城市通往世博园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周围,针对世博会短途出行高峰,提供轻便快捷的骑行服务”; 就整体的海外发展情况看,“全世界掀起一股环保出行的ofo黄色小旋风,这也为ofo带动民族企业出海提供了契机……在ofo小黄车的引领下,中国制造将以 "互联网+中国智造"的全新面貌展示在世界人民面前。”
新近在英国曼彻斯特投放车辆的摩拜则表示:“曼彻斯特是摩拜单车进入的首个亚洲之外的城市,未来几个月摩拜还计划将这种智能、环保、方便、实惠的智能共享单车出行方式带给更多欧洲城市……”
这些报告和消息,能信吗?
记者在不少标榜公正的第三方报告中,读到“力压”“遥遥领先”“望尘莫及”等倾向性很强的词汇。另一个奇怪之处,在于报告中的数据来源。投放数量、使用频率等是共享单车品牌的核心数据,在政府部门的摸底中,相关品牌都有所保留。第三方机构又从何得到相关数据并撰写“权威报告”呢?所以,相关报告的权威性,实在要打几个问号。
还有细心的用户发现,有些“好消息”也与那些“权威报告”一样,值得推敲。
比如,ofo在今年4月表示在哈佛大学投放车辆,并给出现场学生骑车的照片。可一名正在哈佛交流的复旦毕业生找了许久,没有在哈佛校园看到小黄车,甚至质疑ofo发布的照片:“Havard Yard(哈佛广场)里面是不允许骑车的,这个地方(指照片背景)我记得是Yard里面……”记者调查发现,所谓ofo进入哈佛,实际上是为当时在哈佛举办的一场论坛提供免费用车服务,并非在哈佛的长期项目。
同样,摩拜在英国投放车辆不假,但首批投放在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两个城市的共享单车一共1000辆。摩拜表示后续将根据使用需求逐步增加投放量。
业内人士指出,无桩的共享单车作为“中国原创”,确实有一定领先性,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并不意外。另一方面,行业内也出现不和谐的“报告战”“黑稿战”“公关稿战”。虽然相关品牌能借助信息不对称在一定时间内迷惑用户甚至投资人;可从长远看,不实信息终究会被识破,企业发展的问题也不能靠漂亮的文字来解决。共享单车的江湖,并不需要这些看似漂亮的风景。
评论